当前位置: 首页 >> 聆心驿站 >> 解压空间 >> 正文

教育心理学—内容范围

发布者:心理健康中心发表时间:2023-11-21来源:心理健康中心

内容范围: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性质和社会制度不同,对于教育实施的观点和方法不完全一样,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上,也就各有其特点,欧美国家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一般的是研究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辅导与心理卫生、学习心理结构与模式、教育的评价和心理测量以及教师心理等。 中国则根据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要求,着重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学习的性质、结构、模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过程;各门学科的特殊心理现象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个性发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儿童心理特点;测量与评定的心理分析;教师心理等问题。

心理学区别:

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学校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浓厚的临床实践特色的心理学科,它不仅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开“药方”,而且直接从事干预、咨询服务,并考察干预的效果。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直接介入学校的教育活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不是课题,他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对基本理论概念则不十分注重。

对于两者的区别,可以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也研究学习落后者的问题,但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则深入到学校班级中帮助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家庭环境或教师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矫正计划,改进落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另外,学校心理学吸取了临床心理的模式,而这在教育心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这一模式的内容包括:

1.围绕着心理问题与环境的关系和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形成一个概念框架,以解释心理问题的发生;

2.使用一定的心理学专业技术,结合现有的条件,为改变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

3.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和辅导。

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与临床医生有些相似之处,对学生、教师的各种心理问题实施矫正,他们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术。

研究方法:

综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 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定量方法:

测验分数和其他教育变量常常呈现接近于正态分布也许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创新就是发展和应用了查尔斯斯皮尔曼的要素分析(Factoranalysis)。要素分析也是教育心理学家使用多重变量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

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用于那些描述事件、过程和理论意义的教育研究。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定性方法常常来自于人类学、社会学或社会语言学。例如,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被用于描述课堂上的教和学。在这种类型的研究中,研究者作为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者或被动观察者,收集详细的自然状态记录。然后,笔记和其它数据可以用“扎根理论”(或译“实地理论”,Groundedtheory)等方法来进行分类和解释。对于多种数据资料进行“三角测量”的交互核对,在定性研究中有很高的价值。

本质特征:

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的特征。

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面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

2、 学生的特点。

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工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

3.教学方法。

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例如,话剧文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等,而古诗、文言文却很难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同样,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活泼的老师能够和学生达成一片,采用活动教学法时更自如;而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喜欢自己发现问题,因而探索性的方法更适合这些学生,而对于那些不爱动脑筋,喜欢老师告诉自己方法,以便按部就班的执行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

道德与认知:

算盘为学习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具体经验要理解儿童、青春期、成人和老年学习者的特征,教育心理学发展和应用了人类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理论以不同的阶段来区分个体迈向成熟的过程,描述了智力(认知)、社会角色、道德推理、以及关于知识本质的观点的变化。 例如,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将皮亚杰发展理论应用于教学,认为儿童的成熟经过了认知能力的4个阶段。皮亚杰假设儿童在11岁之前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对年幼的儿童的教学需要使用具体形象的物体和例证。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若干的转变,例如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并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领域。一个孩子可能在数学方面进行抽象思维,但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仍然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也许皮亚杰最为不朽的贡献是他洞察到,人们通过一个自我调整过程,积极地建构他们的理解。

皮亚杰提出了道德推理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最初对道德的天真理解,是基于行为及其后果;以后逐渐发展到更多考虑行为的目的。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观点被劳伦斯·柯尔伯格精心阐述成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不过,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描述的的道德推理尚不足以说明所有的道德行为:例如,还需要例如建模(如道德的社会认知理论所描述)等其他因素来解释校园欺凌。

发展理论有时并非表现为转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而是在不同的维度上逐渐增加。认识论信念(关于知识的信念)的发展,已经描述了人们信念的逐渐变化:知识的确定性和持久性,能力的稳定性,和权威(例如教师和专家)的可信度。人们对于他们在教育和成熟中获得的知识,已经发展了较为世故的信念。

性质: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一致与差异。其知识体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1)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2)教育是发展的动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

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方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1.观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观察的形式有自然行为的偶然观察和系统的现场观察。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依据其实施的场地和条件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谈话法、问卷法、故事法。

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理论意义:

探索人类心理是21世纪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心理规律,将补充和扩展心理学理论。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唤醒,逐渐也关注到教育学中还有很多规律需要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将有助于这些规律的完善。

实践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