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聆心驿站 >> 电影赏析 >> 正文

《春光乍泄》

发布者:心理健康中心发表时间:2024-03-19来源:心理健康中心

导演:王家卫

主演:张国荣 、梁朝伟、 张震

编剧:王家卫

故事简介:

黎耀辉(梁朝伟)与何宝荣(张国荣)是一对同性恋人,两人同往阿根廷游玩。他们从地摊上买回一盏旧台灯,灯罩上的那条瀑布令两人心驰神往,于是相约一起去寻找。好景不长,两人发生争执进而分手,荣丢下一句“让我们从头开始”,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辉在小酒馆做侍者,而荣则夤夜不归勾搭洋人同志。其实两人的心中仍旧彼此牵挂。某夜,浑身是伤的荣找到辉的住处,他为了偷手表送给辉而被暴打。双手受伤的荣无法自理,只得留在辉的住所。于是辉每日为荣做饭、疗伤,悉心照料之下,两人得以重修旧好。伤愈后的荣又经常夜出,辉怀疑他另有新欢。争吵之后,荣离家而去,从此再也没有与辉见面。辉去一家餐馆当厨师,结识了周游世界的张宛(张震)。辉对宛渐生情意,孰料宛却突然要去美洲的最南端云游,分手之时,两人紧紧拥抱。

辉的生活失去了方向,迷茫之下他又想起那句话:“让我们从头开始”。辉于是买车去寻找那条本应是荣与他共游的瀑布。大瀑布下,辉倍感孤单,决定返回香港。途中他绕道去了台北张宛的家,在那里他有所领悟,要开开心心地在外流浪,就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回去……

解析:

(1)如何看待同性恋

同性恋属于少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人们选择吸烟或选择单身一样,既不伤害人,对社会也不会产生直接影响。福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存在的风格,一种存在的形式,是一种生活艺术。(福柯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结构主义大师,被誉为是“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

2002年6月,布什总统签署法案,同意在“9·11”事件中丧生的执法官员的同性伴侣可以获得遗产,2002年8月15日,纽约市地方议会批准了同性婚姻法案,正式确立了同性伴侣的婚姻地位。相继瑞典和丹麦也承认这种关系。

从历史和跨文化研究看,凡是人口增长压力较大的国家,对同性一般采取比较宽松的态度,中国有这样的倾向。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残酷迫害同性的记录;从未有人因同性恋活动被判死刑;公众舆论对同性恋一向比较温和(文革除外)。据统计,男女同性人口在中国人口中占到3%至4%,也就是约有3900万到5200万人(资料出自李银河《说性》一书)。

(2)与同性恋概念相关的领域——友谊

福柯说:“自古以来,在多少世纪中,友谊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方式,人们从中拥有某种自由和某种选择,友谊同时也具有强烈情感的关系。”

费孝能也提到过中国社会男人之间的关系中的友谊,他发现,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拘谨和有市面上诸多禁忌的,而在男人们之间却存在着一种近乎兄弟情谊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博士曾奇峰对男性友谊的几点看法:①男人需要从别的男人身上,获得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互相加强男人气概;②人性中有一种先天的攻击性力量,这种攻击性在男人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男人需要通过在男人之间进行一种“娱乐性的攻击”,来释放其攻击性;③从某种意义上讲,男人更容易受伤,因为社会对男人要求多一些、高一些,而且,在他们脆弱的时候,表达的途径也不如女人的表达畅通。从更深层说,男人接受另一个男人的关心,会让他隐约地感到某种程度的父爱。父爱是一种强有力的爱,在强大父亲的照顾下,会感到无比的安全;④再好关系的男人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在友谊的平台上的竞争,是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温情的。

由此得出结论,男人与男人的友谊,可以比男人和女人的爱情更深厚一些。

(3)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同性恋比异性恋更接近人的心理天性一些

曾奇峰博士认为:人一生下来,在心理上是你我不分、男女不分的。四岁之前,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共生和自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只爱自己和跟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会认同跟我们一样的人;即使别人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会从心理上把他们变得跟我们一样,然后再认同。认同之后,我们才会爱他们。这就是同性恋的原始状态。四岁之后,性心理开始萌生,慢慢地我们才知道性别的差异,如在正常发展情况下,就会形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心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从同性状态进化到异性恋状态的。

51.布雷迪的猴子

简述:

同样的命运,不一样的选择。假若是你,愿做布雷迪实验里的哪一只猴子?

布雷迪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而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两只猴子各自坐在它们的椅子上,像平常一样开始了生活。但宁静仅仅维持了片刻,二十秒钟后,它们猛地同时遭到一次电击。这当然是不愉快的感受了,猴子们惊叫起来。

被仪器操纵的电源,毫不理睬猴子们的愤怒,它均匀恒定地释放电流,每二十秒钟准时击发一次。猴子们被紧紧地缚在约束椅上,藏没处藏,躲没处躲,只得逆来顺受。

但猴子不愧为灵长目动物,开始转动脑筋。很快它们发现各自的椅子上都有一个压杆。

甲猴在电击即将来临的时候掀动压杆,电击就被神奇地取消了,它俩也就一同逃脱了一次痛苦的体验。

乙猴也照样掀动压杆。很可惜,它手边的这件货色是摆样子的,压与不压,对电击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乙猴在频频到来的打击面前,束手无策。

实验继续着。甲猴明白自己可以操纵命运,它紧张地估算着时间,在打击即将到来的前夕,不失时机地掀动压杆,以避免灾难。当然它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成功的时候,它俩就有了短暂的休息,失败的时候它们就一道忍受电流的折磨。

时间艰涩地流淌着,实验结果出来了。在同等频率同等强度电流的打击下,那只不停掀动压杆疲于奔命的甲猴子,由于沉重的心理负担,得了“胃溃疡”。那只听天由命无能为力的乙猴子,安然无恙……

假若是你,愿做布雷迪实验里的哪一只猴子?朋友问。

我说,我是人,我不是猴子。

朋友说,这只是一个比方。其实旋转的现代社会和这个实验有很多相同之处,频繁的刺激接踵而来,人们生活在目不暇接的紧张打击之中。大家拼命地在预防伤 害,采取种种未雨绸缪的手段。殊不知某些伤害正是在预防之中发生,人为的干预常常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所以人们有时需要无奈,需要阿Q,需要随波逐流,需要无动于衷听其自然……

我说,我对于这个心理学经典的实验没有发言权。如果布雷迪先生只是藉此证明强大的心理压力可以致病,无疑是正确的。

停了一会儿,我对她说,你刚才问假如是我,会在猴子中做怎样的选择?经过考虑,我可以回答你——我愿意做那只得了“胃溃疡”,仍在不断掀动压杆的猴子。

朋友惊讶地笑了,说为什么?她问过许多人,他们都愿做那只无助然而健康的猴子。

我说,那只无助的猴子健康吗?每隔二十秒钟准时到来的电击,是无法逃脱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恶性刺激,日复一日,终有一天会瓦解意志和身体,让它精神失常或者干脆得上癌症。

它暂时还没有生病,那是因为它的同伴不断地掀动压杆,为它挡去了许多次打击。在别人的护翼下活,把自己的幸运建筑在他人的辛苦与危险中,我无法安心与习惯。

再说那只无法逃避责任的甲猴,既然发现了可以取消一次电击的办法,它继续摸索下去,也许能寻找出更有效的法子,求得更长久的平安。压下去,拖延时间, 也许那放电的机器会烧坏,通电的线路会折断,椅子会倒塌,地震会爆发……形形色色的意外都可能发生,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一百种可能性在远方闪光,避免一次电击,就积累了一次经验。也许实践会使它渐渐熟练起来,心情不再紧张悲苦,把掀动压杆只当成简单的游戏……不管怎么说,行动比单纯的等待更有力量。一味地顺从与观望,办法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当然最大的可能是无望,呕血的猴子无奈地掀动压杆到最后一刻……即使是这样,那我也绝不后悔。

因为——

假如我和那一只猴子是朋友,我愿意把背负的重担留给自己。

假如我和那一只猴子是路人,我遵照我喜爱探索的天性行事。

假如我和那一只猴子是敌手,我会傲然地处置自己的生命,不在对方的庇荫下苟活。

所以,天造地设,我只能做那只得“胃溃疡”的猴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