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聆心驿站 >> 电影赏析 >> 正文

《傲慢与偏见》

发布者:心理健康中心发表时间:2024-03-19来源:心理健康中心

导演:乔·怀特

主演:凯拉·奈特利、吉娜·马隆、马修·麦克费登

编剧:黛博拉·莫盖茨、 简·奥斯汀

故事简介:

故事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姐姐简·班纳特、妹妹玛丽·班纳特、凯蒂·班纳特和莱蒂娅·班纳特。姐妹五人单调且略显平静的生活伴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的到来而泛起无可平灭的波澜。健康向上的宾格里和富家子达西(马修·麦克法登)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结识了镇上班纳特家的这“五朵金花”之后,一段美丽而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爱情故事。

这位富豪子弟达西在短暂的交往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并且,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勇敢地向她求婚,却遭到无情的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出身富贵的达西经常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这令正直善良的伊丽莎白讨厌不已。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地,伊丽莎白发现并亲眼看到了同样善良的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从而,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也逐渐消失,一段美满的姻缘也就此最终成就。姐妹们也各自得到了想要的甜蜜生活……

解析:

(1)婚姻观: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爱情对婚姻的想法:单单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以金钱为目的的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2) 伊丽莎白偏见成因:

A、家庭背景:

她虽然出生于中产阶级,但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低下,亲友缺乏教养,常常在公共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形秽。所以她对自身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有清醒的认识,她才会竭力反抗达西的傲慢,竭力在达西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中保护自己免遭伤害。表面上看,这是种“自尊”,本质上是一种“地位意识”的表现形态。

B、首因效应:

即第一印象。伊丽莎白通过与达西的一段对话得出一个结论:他是个自高自大的人,这种偏见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后来的交往。而她对威克姆的第一印象是:讨人喜欢。而事实上威克姆是个好色浅薄的家伙。

C、刻板效应:

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种死板固定或不变的看法来看待人。它与第一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伊丽莎白就是用凝固了的第一印象来代替对达西真实的性格的感知“达西是个到处不讨人喜欢的男人”。

D、晕轮效应:

指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将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的一系列有关特征上—即以偏概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威客姆恶意中伤达西时,伊丽莎白完全由一个“聪明人”变成了一个“愚人”,尽管威客姆的话破绽百出。在这种影响下,理智远离了伊丽莎白。

(3)克服偏见:作者通过把“自我认识”的反省精神赋予伊丽莎白,使得她人格特征中理性的一面得到升华,所以即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以一直是陷于深刻的偏见,但当她看了达西的信后,她的理性和良好的教养开始发挥作用,她开始放弃自尊造成的偏见,真正地认真地去了解达西,开始了克服偏见的曲折的过程。最终勇敢地抗击达西姨妈对他们爱情的横加干涉,肯定了对达西的感情,鼓励达西重新向自己求婚。伊丽莎白正是通过自我反省和全新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克服了对达西的偏见。